最新文章

2024/11/27 最中立的一次國慶演說,最激動的一次軍機繞台

作者: 梁廷瑋(新文化基金會政策研究員)
2024年10月10號,賴清德總統發表了被認為中華民國史上最好的一次演說,此次演說不僅獲得了國內各政黨人士與人民的肯定,也受到了國外各媒體與學者的廣泛稱讚——除了中國以外。

在賴清德總統發表國慶演說的四天後,中國國防部即宣佈舉行「聯合利劍-2024B」軍事演習,範圍涵蓋台灣全島。中國共產黨與馬英九異口同聲批評賴清德總統發表的國慶演說是「新兩國論」,本質上就是換上新瓶台獨理論。


根據陸委會的民調,有92.7%的民眾支持「四個不變」的主張,89.6%的民眾支持「台灣未來由2300萬人決定」,69.2%的民眾支持「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台灣」,68.8%的民眾支持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」。換句話說,高達七成的人支持賴清德總統這次的國慶演說,但為何會激起中共如此強烈的反應?


▲賴清德與中華民國(圖取自知新聞
 

賴清德總統的國慶演說為什麼被評價為「最好的一次」?


也就是說,這次的國慶演說可謂是「最中立的一次國慶演說」。賴清德總統大力地向政治光譜的中間靠攏,並獲得藍營的韓國瑜、謝龍介稱讚,但為何中共會急著跳腳呢?

很大一部分,賴清德總統擷取傳統藍營的論述,但在中華民國的歷史詮釋上,他卻用了綠營關注的視角——也就是民主自由——作為這個共同體維繫的價值。從中華民國的誕生、古寧頭戰役、八二三炮戰,到美麗島事件,這些看似不同歷史記憶的事件,都被以「追求、維護民主自由制度」的名義巧妙的縫合在中華民國的歷史敘事之下。

這樣的劃分除了最大程度上包含台灣島上的人民與歷史記憶,另一方面也將國族的界線精確的畫在了民主陣營與共產陣營之間——藍綠之間只是意見不同的同胞,民主陣營與共產陣營卻是需要防衛的外敵——這也是過去國民黨曾畫下、但民進黨卻否認的界線。

現在,賴清德總統更進一步地擁抱中華民國,他完整的接受了中華民國113年的歷史,從國慶晚會的「祖國論」——75歲以上的中國人祖國是中華民國——到國慶演說談及武昌起義。賴清德總統透過歷史敘述,劃出了他的共同體:也就是在時間上完整的中華民國。

蔡英文總統雖然曾試圖統合藍綠,將「中華民國台灣」作為共同體的範圍,並以「民主自由」作為維繫共同體的精神價值,然而「中華民國台灣」實際上切割了中華民國的歷史,把中華民國在大陸時期切割出了共同體之外,造成部分藍營群體無法接受。對他們而言,中華民國大陸時期,也深刻在他們的歷史記憶裡。

很明顯的,這場戰爭並不會發生在藍綠之間,而是會發生在台灣與中共之間。

過去,這個界限一直被錯誤的畫在藍綠的邊界上,但大家都忘記了這個只能作為政黨的分歧,而不應作為國族的分歧。國家應該是要以同一個政治命運作為區分,也就是說,當一場真實的戰爭來臨時——不管你是主和還是主戰的——和誰會處在同一個命運。

更重要的,這個共同體的分歧究竟在藍綠之間,還是在民主陣營與共產陣營之間?

但對於共同體缺乏共識的台灣,很難存在為了「國家利益」的忠誠反對黨。藍營認為,綠營想要消滅中華民國,而綠營則恐懼,藍營試圖摧毀台灣。彼此對於共同體的想像不同,對於「國家利益」的詮釋自然也不同:這個國家是不是中華民國?這個利益有沒有包含大陸地區?
一個民主體制要穩定運行,必須要不同意見的人都能以最低共識作為國家利益的基礎,進而對外達成一致。

過去,藍營及綠營在「共同體」的想像上缺乏共識:藍營認為,在台灣島上的2300萬人,與對岸同屬中華民族,且中華民族的政體——中華民國——合法統治了台灣。綠營則認為,在台灣島上的2300萬人,有獨特的歷史、文化脈絡,中華民國則是「外來政權」,違法佔據了台灣。
在這次的國慶演說裡,賴清德總統在台灣島上的最大共識中,找到了這個共同體維繫的精神價值:民主自由。


▲賴清德的國慶演說被認為是最有中華民國味的一次(圖取自太報)


中共最怕的,其實是中華民國

另一個常見的誤解是:中共反對的是台獨,而非中華民國,因此只要台灣不推廣台獨意識形態,兩岸關係就不會緊張。

過去,國民黨為了反對台獨,積極宣傳這一觀點,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。多數台灣民眾——至少是傾向藍營的民眾——都將台獨與戰爭劃上等號。

確實,中共反對任何分離主義,無論是台獨、港獨、藏獨,疆獨,都是中共極力打壓的對象。然而,與單純意識形態的台獨相比,真正對統一構成威脅的其實是已經形成完整政體、且與中共有過戰爭歷史的中華民國。

所以不管如何,中共都要消滅中華民國,因為中華民國本質上代表著一個現存的分裂或未完成的統一。一旦中華民國被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統治之下,對於中共來說,台獨、港獨、藏獨和疆獨都將成為可控的次要問題。

所以兩岸之間的分歧,從根本上就不會是獨立與統一,因為台灣從未被統一過。兩岸之間的分歧早在最一開始國共內戰,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成立初始,就一直存續至今了,否則,為何過往會打古寧頭戰役與八二三炮戰?

過去,中共一直用「中華民族」的號召,試圖攏絡中華民國派人士。中共試圖掩蓋兩岸之間的關鍵分歧,以「拉攏主要敵人,打擊次要敵人」:一方面,一旦主要敵人歸順,就可以「不戰而屈人之兵」;另一方面,將國內的政治分歧升級到政黨無法解決的層次,破壞台灣島內的社會凝聚力。

不得不說,過往中共的拉攏政策和國民黨的反獨立場,似乎塑造了一種新的「兩岸共識」。這種共識錯誤地將共同體的界線畫在了藍綠之間,好像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是同一個國家,而綠營的人士則被排除在這個共同體之外。因此衍生出了「中華民族應反對台獨,一旦台獨便會導致兩岸戰爭」的錯誤共識。然而,這個共識的虛假性幾乎是不言自明的,因為不論是藍營還是綠營執政,中共一直在國際上壓迫中華民國的生存空間,這一點從未改變。

這也是為何,賴清德總統十分重視古寧頭戰役與八二三炮戰。賴清德總統多次前往金門,慰問當時作戰的老兵,實際上是在重新審視兩岸間的真正分歧,找回中華民國內的共識。

在賴清德總統的國慶演說中,他提到中華民國存在已逾113年,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台灣,並且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。這些事實觸動了中共長期以來最恐懼的議題——中華民國的存在,無怪乎中共會如此激動。

賴清德總統的國慶演說是新兩國論嗎?

「新兩國論」一詞是中國共產黨創造,馬英九用來批評賴清德總統的概念,用來指「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」的主張。

然而,「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」本來就是一個事實。中國既不能派官員管理台灣,台灣也不能派官員去治理中國。兩者若要相互隸屬,也只是一種意識形態,但這種意識形態,對於台灣人而言,究竟有什麼實質意義?

確實,當賴清德總統一再強調中華民國擁有自己的主權、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,且不受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,就是一種「兩國論」主張。但馬英九與中共似乎忘記了一個核心問題:究竟是誰才在分裂祖國?

賴清德總統在國慶晚會上的話提出了強有力的觀點:「中華人民共和國10月1日剛過完75歲生日,再過幾天中華民國就要過113歲生日,因此就年紀來說,中華人民共和國絕對不可能成為中華民國人民的祖國。」

那麼,擁有113年歷史的中華民國,怎麼可能去分裂一個僅有75年歷史的「祖國」?

分裂祖國的「責任」,被莫名其妙地轉嫁到了中華民國頭上。但歷史事實是: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是分裂祖國的人。他們從中華民國獨立出來,創建了新的國家——中華人民共和國。這個歷史責任,永遠不應歸咎於中華民國。


在退萬步言,即便未來中華民國改了國號跟憲法,也只是國家的繼承,也不會在那個時點分裂祖國——就跟未來中共被推翻,換上新國號,也不算作祖國分裂一樣——因為祖國早就分裂了。


▲總統賴清德(左二)與妻子吳玫如(左一)、副總統蕭美琴(右一)、立法院長韓國瑜(右二)一同慶祝國慶(圖取自美聯社)